当前位置: 首页 / 公路新闻 / 工作动态 / 公路养护 / 正文

我家门口那条路 | 三代养路人,同筑国道梦

来源:天祝公路段  作者:李伟  日期:2025-04-16

站在路口处,我望着眼前这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夕阳的余晖洒在马路上,泛着暖金色的光,折射出无限温暖。指尖触到路面的刹那,温热的粗糙感顺着指尖漫上心头——这是国道312线独有的温度,凝结着六十载光阴的重量,正随着暮色渗入血脉。这条路不仅承载着我们一家三代养路人的汗水与记忆,也见证了中国公路从荒芜中破土,在泥泞土路里蹒跚起步,历经砂石路的磨砺,再到丝路通衢的巨大变迁。

爷爷的草鞋曾深深陷进上世纪60年代的黄土地。1960年的戈壁滩上,他和战友们用铁锹刨开冻土层,背负着百斤重的砂石在风沙中穿行。那些夯实的土路如同大地的掌纹,每一道褶皱里都凝结着养路人的血汗。爷爷常说:“只有路通了,大家才能有出路。”那时候,修路全靠人力,他们用铁锹、扁担、箩筐,一锹一锹地挖土,一担一担地挑石子,才能维持道路的平整。土路在旱季扬起遮天蔽日的沙暴,雨季又化作吞噬车轮的泥潭,而养路人的脊梁始终是路基下最坚硬的砾石。

父亲的自行车辙印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砂石路上。1983年,父亲从爷爷手中接过了养路护路的接力棒,成为武威公路总段的一名正式职工。那时候,这条路大多已经是沥青路面了。父辈们总是天不亮就蹬着自行车出发,带着铁锹和扫帚,迎着晨光上工。当发现路面坑槽时,他们用铁铲反复翻搅油砂,然后推着手推车去修补,弓腰用铁铲刮开坑底松散的砂石,紧接着用油砂填补凹陷,再用铁锹拍打压实……油砂的烟气熏黑了父亲的脸庞,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手上满是烫起的水泡,但他却笑着说:“这点苦不算啥,能修好路才最重要。”父亲从爷爷手中接过的,不只是养路的工具,更是那份深入骨髓的坚韧。在养路这条满是挑战的道路上,他从不因困难而却步,狂风暴雨无法动摇他的信念,烈日寒冬不能冷却他的热忱,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养路的最前沿,成为公路坚实的守护者。

而今我正驾驶着巡查车沿着国道312线前行。现在的国道平坦而通畅。公路养护工作也告别了当年人拉肩扛的年代,扫路车、摊铺机、灌缝机、除雪车等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让养护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时代更迭,养路的使命却从未改变。虽不再经历祖辈父辈的艰难困苦,但那份深入血脉的坚守与担当,早已化作我前行的动力。每一次路面的平整修复,每一回安全隐患的排查消除,都是我对这份事业的郑重承诺。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养护工具如何日新月异,我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在这条路上默默耕耘奉献。

我常在后视镜里看见三个重叠的影子:握铁锹的,推手推车的,操纵方向盘的,都在橘色工装里流淌着相同的血。那些被祖父夯进路基的誓言,被父亲拌进沥青的期许,正在国道312线来往的车流里延续心跳。我们养路工人的使命,也将在这条路上,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Copyright 2015 -2021 WWW.GSWWG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2000946号-2 甘公网安备62060202000447号

版权所有:甘肃省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电子邮件:gswwgl@163.com
通讯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南关中路120号(733000)  联系电话:0935-6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