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养护所监管服务工作纪实
从高速公路的“养护工匠”转变为“监管服务护航者”,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高速公路养护所以保障道路安全畅通为核心,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将技术帮扶作为提升辖区高速公路养护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服务,为高速公路安全高效运行筑牢保障防线。
画面一:内业资料前的“传经者”
会议室里,灯光聚焦在一叠厚厚的内业资料上,高养所技术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帮扶指导。桌上的养护档案整齐堆叠,技术人员抽取其中一本,从记录格式的规范到内容要点的完整性进行逐条梳理。对于桥梁经常性检查记录,明确要求需标注每道裂缝长度的具体数据,为后续养护提供精准依据;针对桥梁日常巡查记录存在的频次不足、重点部位描述模糊等问题,强调需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巡查,对支座、伸缩缝等关键部位的状态要进行详细描述,指出此类疏漏会导致桥梁病害发现不及时,进而影响结构安全,并提供了整理完善的标准模板,助力资料规范性提升,使其从简单文字堆砌转变为高速公路养护的“病历本”与“说明书”。
画面二:巡查路上的“体检员”
清晨的阳光洒满路面,高养所技术人员已整装开启当日的日常巡查。他们沿公路缓缓前行,目光在道路两侧的安全设施上细致扫过,重点排查活动护栏的具体情况。在一处活动护栏处,技术人员蹲身检查部件磨损状况,并拍照记录具体位置与病害细节;转向路面时,又留意到部分路段出现了龟裂、车辙等病害,局部路面甚至有轻微沉陷,同样逐一登记在巡查手册中。
巡查过程中,无论是活动护栏的连接牢固度、启闭灵活性,还是路面的平整度、裂缝分布,都被纳入严格检查范围,确保无任何安全隐患被遗漏。与此同时,无人机正专注于对桥隧结构进行排查。对于桥梁底部、隧道顶部等人工难以直接观察的部位,无人机凭借灵活的飞行能力,精准捕捉到细微的裂缝、剥落等病害,为技术人员提供全面、清晰的桥隧状况数据,与地面巡查相互配合,共同构筑起道路安全的坚固防线。
画面三:桥面破损处的“解难者”
一处桥面破损现场,高养所技术人员正围绕破损区域向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开展技术帮扶。桥面存在明显的破损现象,且局部形成了深浅不一的坑洼。技术人员俯下身,用卷尺精确测量破损范围的长、宽、深,同时观察破损边缘的松散程度,以此判断破损的发展阶段与影响范围。
基于现场勘察结果,技术人员提出具体修补方案,确保修补层与原铺装层结合紧密,恢复桥面的平整与坚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养护人员对桥面铺装破损的处理流程与技术要点有了清晰的认知,为高效开展修补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让破损的桥面得以快速“康复”。
从内业资料的规范指导到现场设施的细致巡查,再到破损问题的及时解决,高养所的技术帮扶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为高速公路养护保驾护航。下一步,高速公路养护所将持续深化技术帮扶工作,推动各项标准的严格落实与内业资料的规范管理,以更专业的监管和更精准的服务,为高速公路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