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路新闻 / 工作动态 / 公路养护 / 正文

岁月在山 坚守在路

来源:凉州公路段  作者:刘月月  日期:2025-08-18

G569线贯穿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南部,祁连山山脉北缘,如丝带般缠绕在九条岭的山区。这里曾是煤炭资源的丰富产区,也是连接沿线各乡镇与市区的交通要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道路运输作用。在这条道路上,曾坐落着松树、团庄、柳湾、铧尖4个道班,是当时G569线上的公路养护站队,也是养护工人们在G569线的家。

养路护路的记忆,如G569线途经的群山般幽邃,那时的道班大都设立在偏远的山区,养护工人们上班通勤主要依靠过往的煤车,铧尖道班更是遥远,被老一辈养路工笑称为“流放地”。辖养的路段大多靠山临崖,多急弯陡坡,海拔高,气温低,夏秋季节多发暴雨山洪,冬季多降雪,属气候“恶劣无常”的地方。

但是在这苦寒的山区里,坚守成了公路养护工人的无声的语言,他们像是西北荒山岩层间顽强生长的绢蒿,将生命扎根在这里,以路为家,手握铁锹、洋镐,在七十多公里的砂石路上刻下日复一日的足迹。那时的道班是“七分力气三分技术”的战场,每个春季融雪后路面翻浆,他们只能靠洋镐人力处治;夏季的泥石流冲毁路面,他们挑起竹筐,一筐一筐地将泥浆往外挑;秋季杂草和落叶积满边沟,他们举着扫帚,拿着铁锹,沿着边沟逐步清扫;冬天河道干涸,他们便在九条岭的河床上筛砂,为来年的道路修补准备砂石。

“冬季的河床边没有遮挡,寒风直往骨头缝里钻。山风刀子似的,刮在脸上生疼。冻硬的泥沙块和石子更是硌脚无比。”回忆起那时的条件,老一辈们也是直摇头。他们裹着臃肿的棉袄,嘴里不停地哈着白气,手里的筛子沉得像灌了铅,每晃一下都要使出浑身力气。筛网早被冻得冰凉,碰一下能刺得指尖发麻。混着冰碴的沙子漏下来,在脚下堆成小小的土堆,很快又蒙上一层白霜。有人哈着气搓搓冻红的手,指关节僵得打不了弯,袖口沾着的泥沙冻成了硬块,甩都甩不掉。筛到半晌,棉袄被汗浸湿,贴在背上冰得人直打哆嗦,可手里的活计半点不敢停,开春就要修路,砂料必须得备足。

夏天铺柏油路,道班里支起了大油盘。盛夏40多度的高温里,油盘被炭火烤得通红,热浪裹着沥青味扑面而来。养护工人不停地翻炒油渣,豆大的汗珠从黝黑的脊梁滚落,工装被汗水浸得湿透。熬好的油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掺入沥青,由于没有精准的计量工具,他们就用石子试黏度,如若延伸度不行,就再加沥青重炒,一锅油往往要折腾好久。那时候,道班房的灯总亮到后半夜,窗纸上印着工人们弯腰翻炒的影子,像幅沉默的剪影画。

如今,昔日的武九线早已随着G569线标识的更换变了模样,在武威公路人的精细管养下,公路沿线绿带环绕,西营河水涓涓流淌,已然成为郊游踏青的好去处。G569线上的道班也只留存松树养护站一个,但刻在传承里的坚守却从未消弭。今年以来,G569线已遭遇5次较大山洪侵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7月28日,短时强降雨无情倒泼在山里,山洪裹着枯木、淤泥在路面掀起黄色狂涛,K424+350至K427+100段三处路基被掏空,交通受阻。凉州公路段第一时间进行处治,职工们在掏空的路基边一起拽拉着满载片石的防洪钢筋笼。他们的号子声似乎盖过了嘶吼的西营河水,冰凉的河水卷着碎石子无情地拍打着腿面,浑浊的水花劈头盖脸砸下来,衣服里都是灌进来的泥渍。可没人顾得上这些,机械的轰鸣、河水的咆哮、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在山谷里交织,为水毁道路筑起了安全防线。当暮色四合,掏空的路基被填满,钢筋笼在河水中扎稳脚跟,他们瘫坐在泥地里,脸上的泥痕被汗水冲出沟壑,但盈盈的笑容,仿佛与70年代道班房里捧着热茶的笑容重叠。

曾经的道班房早已搬迁翻新,从铁锹洋镐到现代化养护机具,变的是方式和工具,不变的是坚守的公路人。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把自己奉献在路上,看着道路从土黄色变成黑色,从坑洼曲折变得平坦顺畅,在蹉跎往复的岁月里,于深山中默默坚守,就像九条岭的山,西营河的水,年复一年,守着岁月,更守着往来的行路人。


Copyright 2015 -2021 WWW.GSWWG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2000946号-2 甘公网安备62060202000447号

版权所有:甘肃省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电子邮件:gswwgl@163.com
通讯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南关中路120号(733000)  联系电话:0935-6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