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公路情 铺就奉献路——记古浪养护工区区长祁天义的公路人生
清晨的古浪公路上,祁天义的身影总是第一个出现。这位54岁的养护工区区长,用三十四年的坚守串联起两代公路人的情怀——从父亲手中的洋镐到自己管理的现代化养护机械设备,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养护技术,不变的是“护好路就是护住人心”的质朴信念。从收费员到技术能手,从土门养护站到古浪工区,他将青春刻进每一公里公路,用“零返修”的匠心和“活地图”般的专业,诠释着新时代养路人的担当。
血脉传承:洋镐与机械的时空对话
1991年,20岁的祁天义从基层收费员起步,“路是老百姓的命脉”,父亲的嘱托成为他毕生的信念。在土门养护站期间,他带领职工用铁锹和扫帚对抗技术落后的困境,在那个年代,祁天义和同事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公路。隆冬时节,他们顶着刺骨寒风,一锹一锹清除积雪;盛夏酷暑,他们跪在滚烫的路面上修补坑槽。“公路是晒出来的感情”成为那段岁月的生动注脚。如今作为古浪养护工区负责人,他仍保持着“脚底板巡查”的传统,职工们称他为“活地图”——哪段路有裂缝、哪处边坡易塌方,他都了然于心。
技术革新:从汗水养路到智慧养路
面对国道312线坡长弯急、养护标准高的挑战,祁天义带领全站职工打响技术攻坚战。在油路修补中,他严把质量关,充分发扬着“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始终奋战在养护一线;针对机械使用效率低的痛点,他推行“专人管理+小革新”模式,指定专人管理小型机械,确保检查时间充足,措施到位。在实际使用中,他注重革新设备,通过改进现有的养护机械、设备和工具,提高了效率,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确保了养护质量。“设备先进了,但责任心要更细”,在他的带领下,所在工区多年获评“年度先进集体”。
岁月答卷:三十四年的变与不变
三十载风雨兼程,脚下的路面从砂石黄土升级为平整沥青,养护方式也从“人海战术”迈向了“智慧运维”。时代在变、技术在变,但他心中那把“尺”从未改变,那是父亲传下来的“路要实实在在养,心要安安稳稳放”的叮嘱,是每日雷打不动的岗前交底,是每一次俯身探查裂缝的专注,是每一回雪夜出征的坚定。今年春节寒潮突袭,他再度冲锋在前,在防滑保畅一线坚守数小时。风雪中指挥机械、撒布防滑料、疏导车辆,他的手冻红了,嗓音沙哑了,却笑着说:“路通了,心就安了。”
“父亲那辈人用洋镐刨出了路,我们得用良心养好路。”祁天义常这样教导年轻职工。当夕阳为橘红色的养护车镀上金边,这位“路二代”依然在路上——那里有父辈的期望,更有他毕生热爱的公路人生。在这条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公路上,祁天义用三十四年的坚守诠释着:养路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生命的传承;公路不仅是混凝土的堆积,更是无数公路人青春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