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古浪公路段与S308线的“双向奔赴”
在武威市古浪县这片土地上,静静蜿蜒着的S308线,它与明万历年间修筑的长城有着紧密联系,明长城以老城双塔墩为界,东到景泰县乌兰哈思吉黄河索桥止,西接古浪县泗水堡锋尖滩汉长城,而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古浪公路段管养的S308线宛如一条丝带在昌灵山脚与之相伴,见证了从古至今古浪县的变迁。
S308线承载了过往的车水马龙,串联起古浪县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也串联起S308线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每天在道路上移动的点点橘光,宛如这条巨龙身上最灵动的鳞片,古浪公路段的职工们,同样与S308线缔结下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羁绊。
S308线在古浪境内路段为K156+119—K249+819,全长93.7公里,于1999年10月建成通车,成为内蒙、陕西等地通往河西走廊和新疆的重要省级干线公路,对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八步沙“六老汉”的治沙故事也与这条S308线紧密相连,“六老汉”苦其一生种植保护的树木,护卫着S308线和干武铁路。它是古浪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每日,数以千计的车辆呼啸而过,满载着古浪本地的农特产品,那些在沙土地里顽强生长出的优质土豆、耐旱却风味醇厚的沙棘果,一路奔向东边繁华的市场,为农户们换回生活的希望与富足的盼头。而返程时,又运来发展农业急需的化肥、农药,还有能为乡村产业注入活力的机械设备。工厂里加工好的半成品、成品,也依赖它运往各地,维系着县域经济的持续跳动,哪怕道路在岁月侵蚀下坑洼不平,它也从未有一刻停歇,生怕耽误了经济发展的节奏。作为交通要道,它肩负着人员往来的重任。晨曦微露,长途客车便缓缓启动,载着外出求学的莘莘学子,他们怀揣梦想,奔赴远方知识的殿堂,这时的S308线是他们梦想起航的第一段路。傍晚时分,又迎来归家的游子,疲惫的身影在车窗外熟悉的景色中逐渐舒展。日常通勤的上班族、奔赴项目现场的技术员,来来往往,行色匆匆,它用坚实的路面托举着每一个人的脚步,承载着生活的奔波与奋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车辙里写满故事。
这一路负重,早已让它千疮百孔,路面的纵横裂缝、车辙、坑槽等广泛遍布,为让古浪S308线依旧活力涌动,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动力,而保障这条公路畅行无阻的,是默默付出的古浪公路人。他们的艰辛,融入每一个作业细节,每一回对公路的精心守护之中。
面对纵横裂缝,一场与时间、与路况“赛跑”的战斗即刻打响。职工们熟练操作开槽机,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四周,震得耳朵生疼。长时间紧握操作杆,手心磨出了水泡,旧泡未愈又添新伤。作业现场尘土飞扬,瞬间沾满全身,混合着不断冒出的汗水,在脸颊冲出一道道泥印,迷住双眼,他们只能匆忙抬手擦拭,便又全神贯注盯着裂缝。开好槽后,用吹风机清理槽内杂物时,强劲的风力吹得人站立不稳,他们只能半蹲着、弓着腰,咬牙稳住身形,再将滚烫的灌缝胶缓缓灌注进缝隙,确保路面平整如初,阻断雨水侵蚀路基的任何可能。
面对大大小小的坑槽,职工们先用铁锹小心地铲除坑槽内堆积的松散砂石、泥土,将坑槽内部干净整洁,没有任何可能影响修补质量的残留杂质。再手持毛刷,蘸上专门调配的沥青底油,均匀且细致地涂抹在坑槽的底部及四壁。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十足的耐心与技巧,既要保证底油覆盖全面,又不能涂抹得过厚或过薄,过厚会导致后续填充材料贴合不紧密,过薄则起不到良好的粘结作用。涂抹过程中,刺鼻的沥青气味扑面而来,熏得人直咳嗽,他们却只是抬手简单遮挡一下,便继续专注作业。根据坑槽的大小,选用合适粒径的沥青混合料,用铁锹一锹锹地将其填入坑槽,压实,与周边路面齐平。但他们反复操作,层层夯实,绝不允许出现填充不实、日后路面再次凹陷的情况。
面对车辙,铣刨机便大显身手了。它宛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以锋利的刀具为“魔杖”,将受损的路面表层轻轻削去,那层层剥落的旧料,像是被褪去的陈旧外衣,为道路的重生腾出空间。随后,公路人迅速清理干净现场,新的沥青混合料被填补进去,再经过压路机的精心压实,曾经的病害之处便完好如初,仿佛从未被伤痛侵袭过。
这些千千万万个出现的病害,就这样日日年年被修补养护起来,S308线,是古浪公路段职工们倾尽一生的舞台,见证着他们的青春、热血与坚守,他们是S308线永不落幕的主角,用岁岁年年的付出,赋予公路蓬勃的生命力。他们就像共生共荣的连理枝,在风雨的洗礼下,根系越发深植大地;于霜雪的磨砺中,枝干愈发茁壮挺拔。未来的漫漫长路上,哪怕荆棘丛生、雷霆万钧,他们交握的双手只会攥得更紧,奋进的步伐只会愈发铿锵有力,向着远方那抹希望之光,永不停歇地奔去,因为他们深知,彼此早已是对方生命中最璀璨的勋章,不可分割,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