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路新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文明 / 正文

我也是八棵树的孩子

来源:民勤公路段  作者:郭鹏 王嫙 胡玉梅  日期:2024-11-15

驼铃漫道,锈迹斑斑。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七十年前,那时,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只有风声和沙粒的陪伴。1952年的春天,茫茫戈壁,巍巍祁连,在戈壁滩上种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要难!但以郑占乾老人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公路人,他们背靠祁连、面向雄关,以生命换树命,用双手和简陋的工具铺就了一条条通往远方的路。

郭鹏的爷爷是同郑占乾老人一样在五六十年代的西北戈壁掘地、刨土、平整、种树的一位“筑路哨兵”;恰逢花信年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母亲也毅然决然投身于公路事业,成为一名“养路先锋”;冬去春来,乍暖还寒,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土生土长的“路三代”,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郭鹏先后在天祝公路段、民勤公路段工作,以满腔热血纵身西北戈壁之上,用拳拳衷心传承着爷爷“以生命筑路”、母亲“以青春养路”的人生信条,凭实际行动解码“以魂脉护路 ”的公路传承。

118日,甘肃交通运输新时代“八棵树精神”巡回宣讲报告会走进武威,身处施工现场,郭鹏通过手机观看了“八棵树精神”宣讲会活动,仿佛经历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涤荡。“作为八棵树的孩子,传承便是我矢志不渝的使命,路在哪家就在哪,路在哪‘八棵树’的孩子就在哪”。恰逢时空际会,不由得令他心中泛起一阵涟漪,仿佛梦回儿时听爷爷讲述自己亲历的公路故事。

初植希望:路一代郭天寿,保桥护路别无他念

一生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郭鹏的爷爷郭天寿,上世纪四十年代参加工作,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公路人,从养护工到总段段长,一个和公路结缘73载的老党员,他的一生就是武威公路发展的缩影。1949826日随着兰州解放,马家匪军西撤逃窜,为了延迟西北野战军的步伐,匪首下令炸断桥梁和公路。爷爷和工友想着匪军平时的暴行和对老百姓的压迫,带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渴望,毅然下定决心,一定要保护好凝聚了汗水和心血的公路和桥梁。在一个深夜,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砍倒了数十棵干枯的白杨树,又把砍下来的树枝铺撒到匪军必经的道路及桥梁上,并告知匪军路和桥已经炸断,车和人都无法通行,急于逃窜的匪军也没有仔细检查就仓皇西逃。正是爷爷和工友英勇无畏的付出和对公路深深的热爱,才没有延误追击匪军和解放大西北的步伐。爷爷说当时心里就想着保住桥护住路,别无他念。那时候他们是“1079部队”,一条扁担、一对箩筐、一把洋镐、一把铁锹就是全部家当。从起点到终点,全靠一双腿来回穿梭,背着干粮一干就是一整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走到跟前才知道是公路段的”,这就是当时养路工的真实写照。他们赶着毛驴刮路车,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馍馍,困了睡麦草堆;路刮到哪里,人就住到哪里,不论寒暑、风雨无阻。

薪火相传:路二代高淑琴,弱肩担重任巾帼绽芳华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油路修补、挖边沟、筛沙子、炒油砂……这些养路技能在母亲高淑琴眼里就如同吃饭、走路、说话一样。1976年,18岁的母亲就踏进了古浪公路段双塔道班的大门,开启了三十余年的公路养护之路。在那个年代,面对坑洼不平、积水蔓延的砂石路面和人力为先的养护工具,母亲“就地取材”,将路边的泥土和边沟里的石料用锄头挖出,用箩筐一筐一筐倾倒在坑塘,再用锄头将松土捶实。由于养护道路长,从起点到终点,肩膀上的“老三样”——洋镐、铁锹和扫把总是像影子一样折映在母亲身上,随着“老三样”的轮流摩擦,母亲曾经纤细雪白的手指已老茧满满,血泡也是隔三差五长出,很难痊愈。用缝衣服的针把手掌的血泡挑破,让它自然磨成茧,就是处理血泡最好的方法。在郭鹏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于公路上。常年的养护工作,沥青味已经浸透到母亲的血液里,满身都是淡淡的“巧克力”味道,很远很远,却很真切,护佑着幼时郭鹏的成长。

勇毅创新:路三代郭鹏,希望成为像父辈那样的护路“战士”

扬帆起航凌云志,中流击水正当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接过养护接力棒,传承铺路石精神的郭鹏,已经在养护一线奋战了10余年。在平凡的养护工作中,他曾亲身领略过乌鞘岭六月飞雪弥漫,寒气砭骨,也体会过大口子焦金流石的艰辛,感受过G569线民左路防洪抢险的紧迫……作为路三代,军路魂党员突击队的队长,顶骄阳战酷暑,冒风雪斗严寒,起五更归月色,与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调路况、补坑槽、灌裂缝、垫水毁、除冰雪对他来说已是职责所归。10多年的时间,看着身边的养护机械更新换代,养护理念和技术与时俱进。每当这时,总会想起父辈们为公路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是新时代的公路人感到自豪。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年轻不懂公路人,懂时已有公路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气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公路使命。立足新阶段、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无数公路人守护公路的情感和坚守仍在延续,他必将继承先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甘当路石的实干品质,在平凡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用公路人的“辛苦指数”去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用心用情发扬“八棵树精神”之光,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公路人的初心和使命!


Copyright 2015 -2021 WWW.GSWWG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2000946号-2 甘公网安备62060202000447号

版权所有:甘肃省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电子邮件:gswwgl@163.com
通讯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南关中路120号(733000)  联系电话:0935-6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