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八棵树精神”,赓续“路魂”血脉
在广袤的陇原大地,有一种精神格外耀眼;在鼓舞甘肃交通人奋斗的动力中,有一种精神分外有力,这就是“八棵树精神”。“八棵树精神”是一代代甘肃公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际行动,是公路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护路品质,是公路人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坚定信念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甘肃交通精神的诠释。
20世纪50年代,以郑占乾为代表的新中国养路工人,在茫茫戈壁开路、护路、养路工作之余种植的十几棵白杨树顽强生长,成活了8棵,见证了公路发展历史和养路工人艰苦创业的风雨历程。1955年,郑占乾等3000名公路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严寒、斗酷暑,修建了至镜铁山全长84公里的S215线专用公路。公路人用鲜血和牺牲、以汗水和智慧建设养护公路。在代代传承中,甘肃交通人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被高度凝练总结,诞生了“八棵树精神”。
再深的山,也困不住开拓前进的心;再险的路,也挡不住发展进取的梦。在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总有一些交通人怀着火热的心,以实际行动书写着感人至深的故事。面朝天下雄关,背依祁连山脉,嘉峪关大地上的八棵杨树巍然屹立,“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是甘肃交通人艰苦卓绝奋斗史的凝练和总结,是甘肃交通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品质,是甘肃交通人开拓创新的动力源泉,为甘肃交通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精神力量。
在甘肃交通发展史中不乏一个个与艰苦自然环境搏斗、与险峻地质条件较量、不断挑战极限的艰苦创业故事,郑占乾等人的故事只是甘肃交通艰苦卓绝奋斗史中的一个缩影。甘肃交通人无数次与恶劣天气的搏斗、与死神的较量,成就了陇原通途,许多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公路上。一代代甘肃交通人,把自己的美好年华和无悔青春献给了交通运输事业,吹响了新时代甘肃交通的奋进号角,激励新一代交通人勇毅前行,迈向更为壮阔的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时,缺少大型机械设备,甘肃公路建设者每天扛着铁锨洋镐,赶着毛驴刮路车,依靠最简单的工具和最倔强的坚守,保障了公路畅通。2013年,公路建设者在有“中国地质博物馆”之称的乌鞘岭,克服高寒、高海拔,建成“咽喉工程”乌鞘岭隧道群。甘肃交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日新月异的成绩,源于一代代交通人敢于直面艰难困苦的勇气,勇于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和艰苦现实条件的坚韧信念,勇于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魄力。回顾“八棵树精神”的起源,能深刻感受到甘肃交通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2021年9月,我很荣幸加入了甘肃公路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公路养护技术人员,可以从前辈的手中接过公路事业的接力棒,用新时代公路人的力量将“八棵树精神”传承下去。工作三年,从日常养护的分工协作,到应急处突的冲锋陷阵,从探索创新的小改小革到成果转化应用到公路上。我对公路人有了新的认识:坚持是公路人的精神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坚守岗位,坚持奉献。拼搏是公路人的奋斗态度,他们战水毁、除冰雪,日夜奋战在公路建设一线,不畏艰险,争分夺秒。奉献是公路人的勇往直前,他们忘我地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创新是公路人的持之以恒,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建设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交通事业与时俱进。
交通文化源远流长,交通精神代代相传。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八棵树精神”为指引,凝心铸魂,团结奋斗,为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忠于职守,乐于奉献,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