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虹铸文明 匠心聚力谱华章——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绘就文明新篇
在河西走廊腹地,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全国文明单位”的殊荣,为新时代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多年来,中心坚持硬件设施与软实力建设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以“硬实力”筑基、以“软实力”铸魂的特色发展之路。从戈壁荒漠到城市通衢,从公路养护到服务民生,武威公路人用匠心与担当,让公路成为传承文明、助力发展、惠泽民生的纽带。
硬核筑基,以现代化设施托举发展脊梁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更是文明延伸的纽带。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立身之本,以“畅通、安全、智慧、绿色”为目标,打造现代化公路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畅通路网,打通经济“大动脉”。面对武威地处河西走廊核心区、交通流量大、路网复杂的实际,中心以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提质增效为重点,统筹推进路网优化工程。通过实施一系列养护维修和改扩建项目,大幅提升公路通行能力和路况水平,有效破解偏远地区“出行难”问题,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真正实现了“公路延伸到哪里,致富希望就播撒到哪里”。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公路标杆。从建成全省公路系统第—栋被动式太阳能道班房到首次采用复拌式就地热再生技术处治高寒阴湿地区沥青路面病害,再到橡塑复合改性沥青热再生混合料的研究与应用,武威公路人靠经验、凭技术、靠智慧推动传统公路养护向数字化、精细化转型,让管理更精准、出行更安心。绿色转型,绘就生态画卷。中心积极探索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融合路径,在沙漠、戈壁等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那在G569线民勤至武威段边坡上迎风挺立的一片片梭梭林,就是这一工程的真实写照。让“沙漠公路”变身“绿色长廊”,实现公路与自然和谐共生。
软实力赋能,以文化之光照亮文明底色
如果说硬件设施是文明的骨架,那么文化精神则是文明的灵魂。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深挖“八棵树精神”时代内涵,将党建、文化、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行业文明生态。党建引领,锻造红色引擎。“乌鞘岭下党旗红”,高举的旗帜始终飘扬在急难险重一线。2020年8月,迅速支援陇南抗洪抢险,奋战17日抢通生命通道;2022年8月,三天四夜连续抢险,成功应对S308线八墩沟桥水毁险情;2024年9月,连续60小时作战,高效完成G312线截河坝桥水毁处置。“堡垒”与“旗帜”交相辉映,“榜样”与“模范”激励奋进,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公路延伸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文化铸魂,传承工匠精神。走进中心文化室,毛驴挂路车、钻孔台、砂轮等陈旧、原始的养护工具令人动容——这是第一代养路工在物资匮乏年代,用自制工具养护公路的见证。中心通过建设“职工书屋”、举办“道德讲堂”、打造“五廉体系”等,让“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精神代代相传。“前辈们用脚步丈量公路,我们要用智慧守护公路,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初心。”服务提质,传递城市温度。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多功能便民服务站点。如今的公路驿站、养护站(工区)是适应现代交通和旅游发展的综合性设施,除了为司乘人员提供休憩、补给外,还具备了旅游咨询、文化展示等多种服务功能,践行“人民公路为人民”的初心。
硬软协同,文明创建结出丰硕成果
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让文明创建从“盆景”变“风景”。如今的武威公路,既是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更是展示文明的“风景线”。
在国省干线上,“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成为常态;在志愿服务中,“铺路石”志愿服务队开展植树压沙、文明劝导、交通普法活动……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与看不见的浸润,共同构筑起立体化的文明图景。我们将继续坚持“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宗旨,让每一条公路都成为传播文明的纽带。
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从设施升级到文化深耕,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用实干与创新诠释了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内涵。在这里,公路不仅是混凝土与沥青的堆砌,更是一个个奋斗的故事、一份份为民的情怀、一道道文明的轨迹。站在新起点,武威公路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丝绸之路上谱写新的文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