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为要 奋斗以成
风起戈壁,劲掠河西。一条条公路,如巨龙般蜿蜒盘桓,它们是发展的动脉,是家园的归途,更是时代的印记。而在这片土地上,那些守护路的人,以毫米为刻度,诠释着何为“匠心”;以风沙为对手,彰显着何为“坚守”。他们把最宝贵的年华,熔铸成脚下这条平坦坚实的通途。张晓燕,正是这群奋斗者中,最普通也最不凡的一员。
启新程,在空白处种出希望
2010年,张晓燕因工作调动,开始了她的试验检测生涯。她至今还记得:“那时候推开那扇门,只有十来个人,检测设备也少”。彼时的检测室,像一张着墨尚浅的宣纸,而压在他们肩头的,已是繁重的检测任务。
“那时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张晓燕说。没有资质,就要朝着标准一步步努力;设备不足,就用最原始的办法弥补精度;人手紧张,就把一天掰成两天用。深夜的检测室里,灯光总是亮到很晚,仪器的嗡鸣与笔尖划过记录纸的沙沙声交织,成了那段日子的最难忘的背景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群公路人用最简单的信念对抗着困境——路修到哪里,检测就要跟到哪里。2015年,G338线“天互路”二级公路项目启动,张晓燕被选派到驻点检测。那是一段至今想起仍会眼眶发热的岁月:久未住人的几间房,就是她们临时的家,房间长期阴冷,一日三餐也是简单朴素的粗茶淡饭。最难熬的,是万籁俱寂的夜晚,风在门外呜呜作响,不觉间对家人的思念就翻涌上来,让人辗转反侧。然而,当第一缕晨曦刺破天际,所有的疲惫与牵挂,都化作了那声坚定的“走”,她又准时出现在熟悉的作业现场。
“以路为业,以站为家”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在天互路驻点的三百多个日夜,张晓燕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每一段路基,用仪器记录每一组数据。泥土沾满裤脚,汗水浸透衣衫,可每当看到路面在自己的检测数据支撑下一点点延伸,心中的自豪便盖过了所有艰辛。这段经历,像一粒种子落在张晓燕心里,生根发芽,让她真正懂得了公路人肩上的分量。
共成长,在挑战中淬炼锋芒
随着武威公路养护事业的飞速发展,试验检测室迎来了蜕变的契机——申请乙级资质。这意味着他们要突破现有业务边界,开展几十项全新试验,从人员技能到设备配置,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像要建高楼,一砖一瓦都得自己攒。”张晓燕这样形容那段日子。她主动认领了棘手的几项试验,白天泡在试验室里调试新设备,晚上抱着厚厚的规范手册啃到深夜。为了掌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关键技术,她每天趴在仪器旁记录下每一组数据的细微变化;为了校准设备的精度,她一遍遍重复加载、卸载的过程,直到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同事们常常感慨,“她这股钻牛角尖的劲儿,真是没的说”。
试验室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引进的沥青含量测试仪取代了老旧的设备,标准养护室里整齐排列着试块,整理规范的资料一叠一叠存放档案室……当乙级资质证书终于拿到手的那天,张晓燕和同事们在试验室里紧紧相拥、欢呼庆祝。他们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让这间从零起步的试验室,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而张晓燕自己,也完成了从单一项目试验员到全能技术骨干的蜕变。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各种试验参数和操作心得;她的手机里,存满了不同季节、不同路段的路面病害照片。从路基压实度检测到桥梁结构耐久性评估,她的身影出现在养护的每条国省干线上,成了大家心中最可靠的“技术主心骨”。
守匠心,在创新中传承担当
岁月在公路上刻下辙痕,也在张晓燕的身上沉淀下从容与智慧。她常说:“检测数据是工程的基石,关系到道路的安全与寿命,一点都马虎不得。”这份严谨,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去年,灌缝胶低温拉伸试验让技术员们苦不堪言。按照传统方法,需要用手抱着高温的试模等待成型,滚烫的胶料隔着手套也能感受到灼痛,二十分钟的等待像在火上炙烤。张晓燕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不用再受这份罪?”她开始琢磨改进方案,画图、找材料、反复试验,光是废弃的夹具模型就堆了满满一筐。最终,她发明的辅助夹具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机械固定不仅避免了高温炙烤,还提高了试验精度。当技术员第一次用新夹具完成试验时,高兴地说:“张姐,这下我们再也不用‘抱火炉’了!”。此项发明创造也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红叶经霜而赤,腊梅沐雪而馨”。张晓燕的执着,恰如这红叶与腊梅,在一次次磨砺中愈发坚韧。2023年的全省技术比武,便成了她淬炼成钢的熔炉。那次比武中,“石灰有效钙镁含量试验”是她从未接触过的项目,接到通知后,她就把自己“锁”进了试验室:网上找资料、看教学视频,对着标准认真摸索操作流程。为了掌握关键点的判断技巧,一遍遍做试验,直到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心;为了熟悉仪器性能,她连吃饭都捧着操作规程。最终,在近200名选手中,她凭借毫厘不差的操作精度和稳扎稳打的理论功底,成功摘得“优秀选手”荣誉。
从戈壁荒滩到通衢大道,从图纸蓝图到脚下坦途,张晓燕的故事,是无数武威公路人的缩影。他们把家安在路边,把心放在路上,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铺路石”精神。“甘为路石,敢承千钧。”顺着武威公路延伸的方向,这群人以站为家,与路同行,在岁月的长卷中写下属于他们的赤诚与担当,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共奏奋斗与坚守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