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路新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文明 / 正文

石门河养护工区的变与守

来源:天祝公路段  作者:窦芳莉  日期:2025-08-27

路,在层叠的山峦间延展,在险峻的谷底回旋;石门河养护工区的院落就安静地落在莽莽群山里——像一块被岁月打磨过的青石,沉默,却有股子韧劲。

屋舍之变——从风雨栖身所到坚实新家园

最初的道班,低矮而简陋。竹篾夹泥的墙,山风轻易便能穿透,留下呜咽的回响;薄薄的油毡屋顶在暴风雨的捶打下瑟瑟发抖。几盏昏黄的白炽灯悬在梁下,倔强地抵抗着厚重的夜色。养路工们裹着寒气归来,湿透的工装挂在噼啪作响的火炉边烘烤,空气里交织着汗湿、机油与松枝燃烧的粗粝气息——这便是“家”刚开始的模样。

时光流转,石门河养护工区的新楼在山风里矗立起来,它线条硬朗,窗明几净。标准化的库房里,橘色的扫雪车、铣刨机等机械设备排列整齐,蓄势待发。监控室里,电子屏幕取代了泛黄的手绘地图,实时跳动的数据与清晰的画面将蜿蜒的公路置于精准地掌控之下。

在这里,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只有路况正常的执念;没有家远的托词,唯有保障公路畅通的情怀。墙上那张巨大的管养路线图,早已被无数粗糙的手指摩挲得油亮。图上的每一处急弯、陡坡、桥梁,都浸透着集体的汗水与智慧。工具架上,一把老旧的洋镐与崭新的养护工具并排而立,磨损的木柄上浸着汗渍与油污的印痕,那是无数个与水毁、冰雪搏斗的日夜所刻下的年轮。新与旧在此刻奇妙地共生,无声地诉说着一条路的变迁与一群人的坚守。

 

家园之暖——从遮风挡雨处到心安归属地

工区的蜕变,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升级,更在于“以站为家”理念的生根发芽。对于像闵成星这样远离云南故土的年轻人,初来的乡愁如同山间弥漫的湿冷雾气,浓得化不开。端午假期小闵在岗值班,无法返乡的他正在和家人视频通话。手机屏幕上是家中小院的热闹,更衬出工区宿舍的清冷。彭区长敲响宿舍门:“走,小闵。上食堂吃我媳妇包的酸菜饺子去!”饭盒里冒着热腾腾的蒸气,实实在在地驱散了异乡的寒凉。

这份温暖,在“职工之家”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延展与升华。走进“职工之家”,宽敞的阅览室,书架林立,从专业养护技术书籍到文学历史名著,再到前沿期刊杂志,书页在灯光下散发着宁静的墨香。工余饭后,临窗捧读,窗外是苍莽群山,窗内是知识的海洋。这里不仅是躲风避雨的屋檐,更是思想遨游、汲取养分的港湾。

最厚重的暖意,悄然凝结在“石门河党性实践教育基地”的每一个角落。柔和的射灯下,一张张承载记忆的照片静静陈列:褪色泛白的旧式养护工装、磨出斑驳痕迹的铁锹撬杠、线条质朴的手绘早期管养路线图……这些沉默的老物件,如同无声的“见证者”,将公路从无到有、由窄变宽的峥嵘沿革娓娓道来。荣誉墙前,历年的奖牌与奖杯整齐摆放;旁边定格着职工们在技能竞赛中角逐、在抢险救灾中拼搏的珍贵瞬间,每一幕都透着公路人的担当。还有职工原创的摄影作品,或勾勒道路四季的流转,或捕捉山间晨昏的光影,或定格并肩作战的温暖情谊,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这份浸润在时光里的温情,不仅悄悄滋养着每一位职工的归属感,更在潜移默化中编织起一条传承公路精神的纽带,让初心与使命在回望中愈发清晰。

路魂之恒——从前辈匠心志到新锐创新魂

技术的传承与精神的赓续,是维系公路养护“生命线”畅通的核心。这传承,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在日常巡查、应急抢险的点滴中,由无数个“师徒结对”组合共同完成的接力。老职工董学兴,在工区里被尊称为“活地图”、“路博士”。董师傅教小闵如何用“听声辨病”判断机械故障,小闵就教董师傅用手机APP记录养护数据。在养护现场,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傅蹲在地上画示意图,新职工举着手机录视频学习,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在一个寻常的午后,董师傅叫上小闵“走,巡路去!”他让小闵用手抵住护栏,感受重载卡车驶过公路时传递的震颤。“感觉到了吗?车在说话——它在告诉你护栏松了!”这风雨中的现场教学,简单而直接。董师傅俯身触摸路面、侧耳倾听的动作,在小闵眼中充满了神秘感。董师傅指着某处说:“下面路基松了”,开挖后果然发现水蚀空洞。这种“神乎其技”,是时间与专注赋予老养护工们的特殊勋章,更是工区代代积累的宝贵经验。

车轮飞驰在坦途之上,司乘人员的目光掠过窗外葱郁的山色,或许无暇顾及路旁那些或镌刻着岁月痕迹、或焕发着崭新容颜的工区房舍,更难留意到荒山野岭间、风雨晨昏里,那些默默劳作的养路身影。

时光荏苒,彭区长、董师傅这样扎根一线的“老公路”终将告别岗位、光荣退休。个体的面孔会随时间更迭,但天祝公路段“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初心从未褪色,肩负的使命始终滚烫。一批批年轻的面孔带着蓬勃朝气与新技术来到这里。他们穿上承载着传承的工装,接过前辈手中磨得锃亮的工具,更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连着山间每一条畅通的公路,也系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出行,在代际交替中始终情怀不变。

石门河养护工区在悄然变迁,房舍从简陋土坯房升级为坚固钢构屋,工具从挥汗挥舞的洋镐迭代为高效精准的铣刨机,经验传递也从老一辈的口耳相传,变成了新时代的数据互联、智慧共享。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那被“大道为公,养路惠民”八个字淬炼出的厚重责任,那与公路共呼吸的专注坚守,那融入集体、并肩作战的坚韧品格,它屹立于所有可见的变迁之上,成为托举万千车轮滚滚向前的、无声却磅礴的脊梁。


Copyright 2015 -2021 WWW.GSWWG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2000946号-2 甘公网安备62060202000447号

版权所有:甘肃省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电子邮件:gswwgl@163.com
通讯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南关中路120号(733000)  联系电话:0935-6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