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路新闻 / 工作动态 / 行业文明 / 正文

此站是吾乡,公路人的第二个家

来源:高速公路养护所  作者:魏宁  日期:2025-08-29

“以路为业,以站为家”。对于公路人来说,站,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单位,它的一砖一瓦、一路一桥,都凝结着公路人的汗水与青春,记录着他们的欢笑与坚守,早已成为了公路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另一个“家”。

沧桑巨变:从“道班小家”到“养护大家”

过去是艰苦但温馨的“道班小家”,现在是机械化、智能化的“养护大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公路养护行业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起养护道班的工作经历,高速公路养护所职工杨军芳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工作之初在乌鞘岭道班工作时的场景。“当时道班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环境复杂,工作难度大,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养护作业主要依靠人力。”他回忆道。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他们就用人工完成翻浆处治、沥青混合料拌合、路面摊铺油砂等工作。最磨人的当属“炒油砂”的工作,大家围站在灼热的炒盘四周,在烟熏火燎中轮流挥动铁锹,高温沥青混合料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汗水混着煤灰和油渍浸透每个人的衣裳。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道班工友们情谊深厚,大家彼此扶持、苦中作乐,将这里经营成了充满温情的“小家”。

如今,这样的场景已逐渐成为记忆中的画面。走进现代化养护工区,大型的养护机械取代了繁重的人力劳动,铣刨机、摊铺机、扫路车、除雪车等设备在公路上高效运转。杨军芳常常感慨万千:“以前我们十来个人忙一整天的活儿,现在一台设备个把小时就能完成。”看着年轻的公路人熟练地操控着各种设备,杨军芳的眼中既有欣慰,也有自豪。他常说:“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养护方式在变,但能把养路工作从‘苦力活’变成‘技术活’,让年轻人不再像我们当年那样吃苦受累,这就是最大的进步。”

以站为家:艰苦条件下的温情岁月

虽然条件不断改善,但公路养护工作,永远与“艰苦”二字分不开。公路人每天与尘土为伴,与风雨同行,还要应对各种突发险情。盛夏时节,他们要在炙烤般的热浪中处置沥青路面病害,汗水浸透的工服上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渍;数九寒天,他们又需冒着刺骨寒风除雪保通,冻僵的双手依然坚定地握着冰冷的工具。每当暴雨引发塌方、冰雪导致封路,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冲向现场,用坚实的脊梁守护着道路的畅通。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却培育出了家人般深厚的情谊。每逢佳节,当万家团圆之时,他们常常坚守在岗位上,一起贴对联、包饺子、看春晚,工区里因此总是格外热闹。这些点滴温情,让他们在艰苦的岗位上找到了家的温暖和坚守的力量。

精神传承:变的是条件 不变的是初心

“在养护一线几十年,我早已将这里当成了家。”在像杨军芳一样在一线工作几十年的这代公路人眼中,养护工区就是第二个家,这个家凝聚着他们艰苦奋斗的汗水,见证了他们用实干苦干的精神守护公路畅通的日日夜夜。

如今,这份深厚的归属感正以一种温暖而自然的方式,传递到新一代公路人心中。近年来,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养护行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为养护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这个特殊的“家”里,两代公路人正在完成一场温暖的交接,老师傅们将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年轻人则用新技术、新理念为传统养护工作注入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家”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它既是传承的港湾,也是创新的热土。

尽管设备在更新、技术在进步,但公路人“以路为业、以站为家”的奉献精神和守护人民群众平安出行的初心从未改变。这种精神的传承,在一代代公路人之间生生不息地延续着。


Copyright 2015 -2021 WWW.GSWWG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2022000946号-2 甘公网安备62060202000447号

版权所有:甘肃省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电子邮件:gswwgl@163.com
通讯地址:武威市凉州区南关中路120号(733000)  联系电话:0935-6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