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师父”一路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公路人而言,“师父”二字同样重若千钧。它不仅是对前辈们的尊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与责任,是连接一代代公路人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精神纽带。自古以来,教师身上那份“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的无私与奉献精神,与公路人“甘为路石、无私奉献”的品质和誓言交相辉映。也正是在公路人内心深处坚守和传承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书写了属于公路人一页又一页的绚丽篇章。
一声“师父”,是公路养护技艺的传授。公路养护,看似是与砂石沥青为伴的“粗糙”行业,实则却是一门至精至微的匠心学问。从路况巡查、路域环境整治,到铣刨罩面、沉陷处治,每一项规范、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无数前辈的经验与智慧。在路上,老师父们的眼睛和手掌既是标尺,也是教科书。在巡查中,看似随意的一次停留靠近,就是对病害的一次精准研判;在沥青摊铺中,不时掠过油面的手掌,就是对摊铺温度的精准掌控。当这些足以“惊艳”现场的操作,凝结成一道道精炼易懂的技艺流程、节点步骤,通过一双双布满厚茧的“老手”传递给略显稚嫩的“新手”时,抑或是用自己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将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思维、结构原理,通过一句句淳朴敦实的“口语”讲述给身边求知若渴的小徒弟时,公路人独特而富有情谊的匠心传递便在无声中圆满完成。也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跟班作业、手把手的指点、关键时的托付中,传承的工匠精神得以复活,精湛的养护技艺得以延续与革新,公路血脉也愈加恒久畅通。
一声“师父”,是公路精神脉络的传承。技艺的背后,是精神的支撑。“八棵树精神”,从戈壁荒漠中顽强生长,是甘肃交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精神力量。武威公路人“依路而行、锐志求变”的进取姿态,则是时代精神在地域实践中的生动注脚。在公路养护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同润泽心底的一道涌流,与技艺的发展一脉传承、同向奔涌,就仿佛山水交融间绘就出美好画卷。
且看这一场除雪保畅攻坚战,面对远超预警信息的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雪紧急“战”况,“老师父”擎旗出征,争当排头兵,深入一线排兵布阵、协调推进,让整个除雪保畅行动高效有序;“小徒弟”紧随其后,勇当急先锋,“抢占”重点线路,以“满血”状态循环往复开展除雪作业。再看红旗映照下的乌鞘岭,老师父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高原通途,强烈的紫外线黝黑了他们的皮肤,凛冽的风雪也没有动摇他们的信念,看着接续而来的年轻公路人,他们眼里有光、感怀甚慰。不论是急难险重任务,还是融入平凡而漫长的执着坚守,公路人的精神传承从来都不在纸面上,而是深深融入他们守护的公路之中,融入一锨一锹、一石一砾之间。那一条条安全畅通的公路,就是镌刻和接续公路人精神品格的不朽丰碑。
一声“师父”,是公路事业发展的传续。个体之技与精神之魂,最终汇入事业发展的洪流,推动着公路事业奔涌向前。特别是近两年,高速公路养护所围绕“党员先锋引领+榜样示范引领”“双领”行动,以及系统化、规范化的“导师带徒”活动,为单位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是公路养护事业传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生动实践。而那一声“师父”,也已经从技艺传授、精神传承,升华为对事业的赤诚坚守和接续奋斗。
从20世纪50年代的“八棵树精神”代表人物郑占乾、张富贵等前辈,到武威公路事业发展起步时的王天国、刘勤、秦宝忠等英模人物,再到今天武威公路事业蓬勃发展中的佼佼者杨军芳、田宝如、高发元等等。他们不仅是公路行业的技艺工匠,是公路精神的传承人和践行者,更是公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奠基石、开拓者,是当之无愧的“师父”。更加欣喜的是,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公路人正在积极投身公路事业,将青春和汗水铺筑在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上。待到“萌新”成长为又一批“师父”时,我们的事业也必将迎来新的广阔天地和更加绚丽的美好图景。
“师父”一声,缘系一路,情贯一生。这声呼唤里,有技艺的切磋,有精神的共鸣,更有事业的托付。它平凡至极,却重若千钧,是事业薪火相传、永葆生机的密码。在迈向交通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这一声“师父”,必将伴随着公路人铿锵的脚步,回荡在每一条延伸的希望之路上,奏响新时代更加激昂的奋进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