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乌鞘岭,G312线上的匠心养护
在河西走廊的东大门,G312线如一条巨龙盘踞于乌鞘岭之巅。这里海拔超过3300米,是中国西部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公路养护任务极为繁重之地。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养路工人们与天争路,日夜除雪保通;而五月至九月的短暂夏季,则是他们与时间赛跑的“养护黄金期”——必须在不足五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全年的重点养护任务,为这条经济大动脉“强筋健骨”。
这是一场自然条件与人力极限的较量,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沥青摊铺的最佳温度转瞬即逝;这更是一场匠心与时间的角逐,在这处高、寒、险、重的极限之地,天祝公路段的职工们以路为家,以信念为盾,默默守护着这条交通要道。
战风雪:保障畅通的持续奋战
乌鞘岭的冬天,是对养路工人意志与能力的巨大考验。这里寒风吹袭,降雪频繁,“风吹雪”现象尤为突出——刚清理完的路面,一阵狂风过后又会被积雪掩埋,除雪工作成为循环往复的持久战。“雪情就是命令,保通就是责任。”刻在每个养路工人内心的职业信念。每当雪花飘落之时,便是他们逆风而行保通保畅的时刻。
2025年1月24日那场暴风雪,令许多养路工人记忆犹新。鹅毛大雪很快就将路面完全覆盖,狂风裹挟着雪粒,抽打得人睁不开眼,数辆重型货车和大型客车被困。应急保畅队伍顶风冒雪,采取“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科学撒布、突出重点”的梯队作战法开展除雪防滑保畅作业。除雪滚刷车、推雪板、融雪剂撒布车梯队作业,应急保畅人员则手持铁锹,在急弯、陡坡等易结冰路段铺设防滑料、撒布融雪剂,人员机械密切配合,争分夺秒与风雪赛跑,最大程度降低积雪结冰对道路通行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帮助受困司机启动车辆,安抚焦虑的司机并为其送上热水、泡面等应急物资,橘色的身影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坚定。
直到1月27日上午,经过近6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道路积雪结冰已被全线清除,此次除雪防滑保畅作业才算结束,应急保畅人员才得以短暂的休息。当被困司机们满怀感激鸣笛缓缓通过时,满身冰雪、疲惫不堪的养路工们脸上露出了最质朴的笑容。对他们而言,路畅人安,便是风雪高原上最高的勋章。
提路况:高原养路的智慧实践
G312线乌鞘岭路段的养护工作,是一场与自然条件、时间和交通压力持续博弈的智慧之战。面对冬季漫长、病害频发、施工期短等多重挑战,天祝公路段的职工们摸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高效精准的养护经验。
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货运通道,极端气候与持续车流的双重碾压,本就脆弱的高寒路面极易产生坑槽、车辙、沉陷等各式病害。养护工们化身“公路医生”,实施“错峰诊疗”与“快速疗法”。同时,广泛应用沥青路面修复剂等快速修复技术,实现坑槽“即挖即补,即补即通”,最大限度缩短封闭交通时间,保障经济动脉持续运转。
在短暂的夏季“养护黄金期”,天祝公路段实行“精密规划、挂图作战”的饱和养护模式。将公路大中修工程、小修保养、路域环境整治、涵洞清淤、防排水设施及交安设施维修等多项任务分解到月、周、日,多个作业面平行推进,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汗水浸透工装,烈日炙烤脊背,只为抢在秋风起、雪花飘之前,筑牢公路安全畅通的基石。
养护技术上,天祝公路段段坚持预防与精准并重。一方面,贯彻预防性养护理念,利用晴好天气间隙见缝插针地进行巡查处治,通过微表处、碎石封层等技术为路面“穿上防护衣”,延缓大修周期,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针对复杂病害开出不同“药方”:对冻胀翻浆路段采用换填砂砾、铺设防水层进行处治;对龟网裂严重路段采取小面积碎石封层处治;对排水系统进行彻底清淤和维修改造,确保公路运行安全。通过这套组合拳,天祝公路人将有限的养护施工期效益最大化,展现出高原养路工在严苛环境下的养路智慧与技术积淀。
向未来:扎根高原的精神传承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养路工们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孤寂与艰辛:远离家人团聚的温暖,承受着户外作业对身体的持续消耗,在灼热的烈日下摊铺滚烫的沥青、在刺骨的寒风中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人患上了肠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有人手指和膝盖因长期负重变形……支撑他们的,是“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朴素信念,是对公路行业精神的深刻认同和传承。
展望未来,挑战依旧,天祝公路人脚步坚定。他们深知,脚下这条穿越祁连险隘的G312线,早已超越了一条普通公路的意义。它是横贯东西的“经济线”,承载着能源输送、物资流通、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它是关乎民生的“生命线”,维系着沿线城镇的供给、应急救援的通道、游子归家的期盼;它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和谐稳定的“团结线”,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画下坚韧的纽带。
天祝公路段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秉承着这种信念,用智慧和汗水,守护这条经济线、生命线、团结线的安全与畅通,让“河西门户”的光芒永远闪耀在祁连山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