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雪线上的橘色丰碑
在祁连山脉东段的群峰褶皱间,乌鞘岭如一尊沉默的巨兽横亘东西——东麓紧抵黄土高原的沟壑边缘,西麓直连河西走廊的坦荡腹地。这里既是古丝绸之路翻越祁连山的必经咽喉,更是G312国道串联甘青两地的关键节点。这座海拔3562米的山巅,被当地人称为“气候界碑”:南侧翻越祁连山的暖湿气流与北侧蒙古高原俯冲而下的冷空气在此正面交锋,造就了“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异常气象——午后晴朗的天空可能转瞬被暴雪吞噬,全年平均零下2.2℃的低温叠加长达8个月的积雪期,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刻满严寒的印记。
就在这片被风雪反复撕扯的高原上,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天祝公路段乌鞘岭养护站的橘色身影已伫立半个多世纪。他们用三代人的接力坚守,将乌鞘岭公路精神深深熔铸在这处地理与气候的双重天险之上,在冰凌与寒风织就的密网中凿刻通途,书写着“大道为公,养路惠民”的生命答卷。
天险之上的坚守:雪期与非雪期的双线作战
38公里的G312线乌鞘岭路段中,15公里是长下坡,堪称公路养护界的“极地考场”。零下32℃的极端低温与8个月的漫长雪期,让“除雪防滑”成为大半年里的核心战场;而其余四个月的短暂窗口期,油路修补与路域环境整治的攻坚战同样不容懈怠。“雪期保通,非雪期筑基”——这句常挂在养护人嘴边的话语,道尽了他们全年无休的使命担当。
乌鞘岭的冬天格外漫长。凌晨两三点的乌鞘岭,寒风卷着雪粒,像无数把小刀切割着暴露在外的皮肤。G312线上,十几公里长的货车长龙在风雪中停滞,“雪情就是命令,保通就是责任”的警铃响彻站区,十几名职工以“人换机不停”的战术展开攻坚战:轮岗的养护队伍携带融雪剂与防滑料,在零下25℃的严寒中重复着撒布、铲除的动作。有职工在日记中写道:“手套磨破,掌心生疼,双手被融雪剂侵蚀的发肿,却没人愿意退到取暖点,毕竟身后是等待回家的司乘人员。”最终,随着“橘色铁军”破开积雪,受阻车辆鸣笛致敬的声浪响彻山谷,冻僵的面庞上顿时绽开欣慰的笑容。
短暂的6月至9月,是乌鞘岭难得的无雪期,却也是养护人最忙碌的“攻坚季”。冻裂的路面、冲毁的路肩、淤积的涵洞都亟待修复。天气晴好时,他们抓紧摊铺沥青,滚烫的油料溅在手套上冒烟,汗水混着沥青味浸透工装;暴雨降临时,他们穿着雨衣钻进涵洞清理淤泥,冰冷的积水泡得双脚发白;陡峭的山坡上,他们背着工具攀爬边坡,用钢钎撬除松动石块,再砌筑防护墙保障通行安全。
这四个月里,养护站的院子总是亮到深夜,职工们常说:“雪期欠的账,无雪期必须补上,不然冬天更难守。”在这片被称为“公路病害博物馆”的土地上,战斗从未停歇,他们用全年无休的坚守,诠释着“路畅人安”的庄严承诺。
匠心传承的接力:三代人的公路史诗
从一把洋镐到一台除雪车,都在无声诉说着公路养护的时代变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砂石路到如今的沥青大道,从手推肩扛到机械化作业,变的是工具与技术,不变的是“以路为业、以站为家”的传承基因。
在“全国交通劳动模范”秦宝忠的记忆里,道班是土坯墙垒起的简陋院落,养护全凭洋镐与铁锹。在车辆驶过便会石子四溅的砂石路上,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每天平整路面,冬季靠步行背运防滑料,饿了就啃冻硬的馍馍,渴了便捧起路边的积雪。八十年代道班配备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职工们挤在车斗里颠簸往返于工区,寒风如刀却挡不住笑声爽朗。正是这样的艰苦环境,淬炼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底色,为乌鞘岭养护事业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带领职工赢得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的老站长刘勤用青春岁月见证了砂石路向沥青路的跨越。他们继承前辈的铁锹与洋镐,更增添了创新求变的闯劲,“在战场上保家卫国,在路上保障畅通,本质上是一回事。”他在零下低温中摸索沥青配比参数,蹲在泥泞中观察土壤结构,解决高原公路翻浆难题,让公路在雪域高原运行更稳固。
“听着推耙声入睡,闻着沥青味醒来”是“新生代”养护站长李伟童年的真实写照。“让父亲养护的老路变得更智能”,作为养路工的儿子,他从父亲手里接过养护的交接棒、站在智能化的肩膀上,熟练操作融雪剂撒布车与除雪车,通过路网监测车流数据,将“被动除雪”升级为“主动预警”。但科技从未替代人力的温度,当受困的司机在便民服务点吃上热腾腾的泡面时,他们依然延续着前辈“雪中送暖”的传统,让橘色工作服成为风雪中最动人的风景。
精益求精的匠心:从保通到优享的品质跨越
在乌鞘岭养护站职工的理念中,“养护”二字从来不是简单的修补与维护,而是对“畅、安、舒、美”的极致追求。从“保通”到“优享”的转变,折射出公路人对“工匠精神”的世代坚守。
精细化是养护站的立站之本,而安全生产正是藏在每一处细节里的“隐形防线”。养护站的墙上挂着的巡查记录本,密密麻麻标注着每公里路段的“脾气”:哪段路基易翻浆、哪处涵洞怕积水、哪片边坡有落石隐患,都被三代人用脚步丈量成精准数据。透过那泛黄的养护手册,仿佛看到了他们拿着靠尺蹲在路面,对每一处裂缝的宽度、深度反复测量;看到了他们沿着边沟行走,用探杆探查暴雨过后涵洞淤积情况,确保排水通畅。
如果说巡查记录本上的字迹记录着精细化养护的标准,那来来往往的司机与游客,他们的亲身感受与真情留言,更藏着对精细化养护的无声认可。常年跑运输的张师傅记得,几年前这段长下坡常因路面结冰发生剐蹭,如今不仅弯道处增设了反光轮廓标,防滑料仓的布设密度也恰到好处,“车轮碾过不打滑,心里踏实多了”;一位自驾游的游客在便民服务点留言:“路边的防护栏刷得锃亮,连里程碑都擦得干干净净,在这高原上开车像走在景区里。”而职工们磨损的工具、记满数据的笔记本,还有每次作业后必做的设备检查清单,正是这些好评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便民服务是延伸的责任链条。设立的便民服务点,配备休息室、工具箱、医疗箱等,为过往的行人与司机提供贴心服务。一位骑行爱好者留下真挚感谢“不知道山上山下温差如此之大,如果不是他们给予我温暖,我想这个世界大抵是没有我了”;一位进疆货车司机在留言本上写道:“翻越乌鞘岭不再是煎熬,你们的服务比阳光更暖。”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公路化作传递温情的纽带。
精神海拔的铸就:荣誉背后的初心使命
甘肃省“劳动先锋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代代武威公路人用青春与汗水写就的答卷,而在这份答卷的字里行间,始终跳动着“八棵树精神”的脉搏。
七十多年前,第一代养路工在戈壁荒漠中种下八棵白杨树,用“一棵树苗就是一个希望,一片绿荫就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开启了甘肃公路人的精神传承。现在,这份精神在乌鞘岭的风雪中愈发厚重:秦宝忠们用三十几载养路生涯诠释“坚守”,他们以路为业、以站为家,日复一日与养护工具为伴,用“一辈子护好一条路”的信念坚守岗位,像老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进高原冻土;刘勤们用军旅作风诠释“担当”,他们退伍不褪色,将部队的纪律性融入养护工作,甘当公路守护者,在暴风雪中用身体护住融雪剂的身影,恰似白杨在狂风中挺直的脊梁;李伟们用成长蜕变诠释“传承”,他们沿着父辈的足迹成为养路工,从职场新手快速成长为业务能手,积极掌握专业技能和操作本领,就像老杨树下萌发的新枝,让绿色希望在高原延续。
更动人的是那些无名者的故事:暴雪夜为受困车辆绑防滑链的双手,暴雨中疏通涵洞时泡得发白的双脚,烈日下修补路面时被沥青烫伤的臂膀……这些平凡的瞬间,都与“八棵树精神”一脉相承。
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到新时代的车流,乌鞘岭始终是连接东西的咽喉;从洋镐铁锹到智能机械,公路人始终是畅通之路的守护者,他们“以雪为令”的速度未减,“以路为家”的热情未变,更将乌鞘岭公路精神的内核不断延续。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橘色的身影与星光交相辉映,续写着属于乌鞘岭的传奇——一条路,一群人,一辈子,用热血融化冰雪,用坚守点亮通途,让乌鞘岭公路精神成为比3562米海拔更高的生命丰碑,永远矗立在河西走廊的门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