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廉洁从业观 | 公路人的清廉底色
“迎着祁连金色曙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乌鞘岭下长路卫士,和谐乐章一路奏响,我们奉献在甘肃公路上”。这是武威公路人创作的歌曲《乌鞘岭下长路情》,每当唱起这首优美的旋律,眼前便情不自禁浮现出乌鞘岭下那些默默奉献的公路人的身影,他们不仅是长路的守护者,更是廉洁精神的践行者。这些乌鞘岭下的长路卫士,不仅用汗水浇筑着条条坦途,更用清廉操守守护着公路人的精神家园。每当唱起这首优美的旋律,更应深思:如何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清廉成为公路人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作为公路养护系统的一名党员干部,我时常在想,“纪律”和“规矩”究竟距离我们有多远?它在我们心中承载着怎样的分量和高度?随着岗位的不断变化和工作阅历的不断积累,我觉得,纪律和规矩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融入血脉的一种信仰,必须体现在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们就像养护工程中的水平仪,时刻校准我们的行为;就像公路沿线的警示牌,清晰标定出不可逾越的红线。如果说,在养护工程施工作业中,一颗螺丝钉的松动可能导致安全事故。那么,在廉政建设中,一次微小的放纵可能酿成终身大错,一件件案例警示我们:纪律面前没有例外,规矩之内不容变通。党员必须做遵章守纪的标杆,就像养护机械的每个零件一样严丝合缝。
公路养护,看似是一项平凡的工作,实则是检验我们廉洁品质的重要窗口。在蜿蜒的甘肃公路上,每一公里都镌刻着养路人的忠诚与担当,每一段和谐乐章都蕴含着清廉自守的职业操守。“乌鞘岭下长路卫士”的称号背后,是无数公路人用清廉品格铸就的丰碑。武威公路人之所以能成为“金色曙光”下的风景线,正因为他们首先战胜了内心的贪欲,用清澈的心灵映照出职业的崇高。项目办主任刘金召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单独会见供应商,不在非办公场所谈业务,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宴请。有人笑他太较真,他却说:“公路养护的钱都是纳税人的血汗,一分一厘都不能含糊。”在G569线重铺罩面工程中,面对“包工头”托老同学的说情,养路科技术人员吴工坚持重新测量,核减了虚报的10方混凝土用量,这件事让老同学惭愧不已:“十几年的交情比不上一个“真”字。”而他却说:“养路人先养心,路要平整,人心必须坦荡。”财务人员薛会计在退休前,将一份保存了二十年的“廉洁档案”郑重交接给继任者,他说“这是咱们财务人的‘养护手册’,比技术规范更重要。”这份特殊的职业传承,诠释了公路人代代相传的廉洁基因。这些平凡岗位上的点滴坚守,汇聚成武威公路的清廉底色。
当前,武威公路人正在按照省交通运输厅推进清廉交通建设的要求,积极推动形成政治清明、单位清廉、干部清正、文化清和、行风清朗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武威公路人深知,清廉交通建设首要的任务是筑牢思想堤坝,唯有思想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他们着力培育“文化清和”的行业氛围,将廉洁元素融入公路文化的血脉之中。在公路驿站、养护工区,廉政警句与公路景观相得益彰;在职工书屋、文化活动,廉洁主题与行业特色有机结合。这种文化浸润如同公路沿线的绿化工程,看似柔美却有着固土护坡的坚实功能,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公路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武威公路人以“行风清朗”为目标,在思想上设置“红绿灯”,在工作中划清“斑马线”,使廉洁自律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养护作业中,坚持质量至上;在服务群众时,体现便民高效。这种行业风气的净化与提升,如同公路路面的平整度与舒适度,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正是这样一种可感可知、真实可触的清廉行风,让每一位出行者都能感受到交通行业的清风正气。
“我们奉献在甘肃公路上”,这句歌词道出了公路人的初心与使命。奉献,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廉洁自律的选择累积而成。在蜿蜒的山区公路上,在荒凉的沙漠公路上,公路人用双脚丈量责任,用双手诠释担当。他们的廉洁奉献,犹如祁连雪水滋润着陇原大地,无声却有力,平凡却伟大。这种奉献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一脉相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动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威公路人继续高唱《乌鞘岭下长路情》那豪迈的旋律前行。他们深知:清廉不是束之高阁的道德标榜,而是融入血脉的价值追求;不是外在强加的纪律约束,而是内在驱动的行为准则。当“清”和“廉”成为公路人精神世界的关键词,公路养护事业便获得了超越技术层面的道德高度。只要始终保持“金色曙光”般的纯净初心,就能在漫长公路线上书写无愧时代的答卷。让清廉如乌鞘岭上的晨风,吹拂每一段公路;让正气似祁连山的雪峰,映照每一颗心灵。这种道德力量,终将转化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甘肃公路人的和谐乐章必将更加嘹亮,公路卫士的形象必将更加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