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如血脉 廉洁似磐石
公路如血脉,廉洁似磐石。作为新时代的公路人,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脚下道路的畅通无阻,更是心中那份对纪律的坚定坚守。回望历史,那些廉洁的典范如星辰般璀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展现了不为权势所屈的高洁情操;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彰显了在污浊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坚定信念;包拯“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道出了廉洁对于为官从政的根本意义;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强调了廉洁自律对个人名誉和百姓福祉的重要性。再看今朝,新时代的公路青年立足本职,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淬炼出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继承前人的廉洁志向,坚守自身的清廉底线,坚定理想信念,以廉洁作为青春的底色,坚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循着历史的车辙回望,那些镌刻在青史中的廉洁印记依然熠熠生辉。陶潜解印归田时,五斗米在彭泽县衙的晨光中折射出他高尚人格的光辉;屈子行吟泽畔时,峨冠博带在汨罗江的寒流里翻涌着他不屈气节的浪花。开封府尹包拯的惊堂木震落了权贵的乌纱帽,却托起了百姓心中那片青天;清代巡抚张伯行的楹联不仅刻在木板上,更深深烙印在代代廉吏的脊梁里,成为他们坚守廉洁的座右铭。新时代的公路人以扫雪锹铲除利益诱惑的冰棱,用灌缝胶填补权力寻租的裂隙。当暴雨冲刷边坡时,巡路车辙里沉淀的是经得起审计的每一粒砂石;当风沙侵袭标线时,反光漆下凝固的是抵得住检验的每一克材料。当压路机碾过路基时,张伯行那句“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训诫仿佛犹在耳畔,时刻提醒着我们廉洁自律的重要性。桥梁跨越沟壑的瞬间,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箴言化作钢筋水泥中的防锈涂层,守护着工程的坚固与廉洁。在数字化养护的今天,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墨迹已化作电子显示屏上的廉政警示,时刻警醒着我们。公路养护,看似平凡,却责任重大。一条平整的公路背后,是养护资金的精准投入、原材料的严格把关、工程质量的层层检验。“路修不好,车会颠簸;心不干净,路会塌陷。”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公路人心中那份对廉洁的执着追求。当年带头种下八棵树的郑占乾,一辈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生前对子女提出了“三不”的要求:不请客、不送礼、去世之后不操办。他留下的不仅是那八棵见证岁月变迁的老树,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在这条没有终点的廉洁长征路上,每代公路人都以匠心浇筑着双重工程:用压路机夯实的是路基密度,用制度规范丈量的是思想纯度;用铣刨机清除的是路面病害,用警示教育剜去的是作风顽疾。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平凡岗位上的守护者,用行动诠释着“养路必先养心”的深意。他们知道柏油摊铺时的温度偏差会影响路面寿命,更懂得思想防线的毫厘松懈将毁掉人生坦途。1991年,20岁的杨万福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和洋镐,成为一名养路工人。在那个年代里,养护的是沙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靠着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和简陋的养护工具,带领大家从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里,养护出一条又一条平整的道路。1993年5月5日发生的那场沙尘暴,给每个人带来了无尽的震撼和恐惧,为了固沙防风,保护公路免受沙漠侵袭,他和同事们选择种植沙枣树,抵御沙漠的侵袭,守护公路的安全与畅通,“八棵树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新时代的公路青年更要以“八棵树精神”为根,将廉洁基因深植血脉,在清廉交通建设的浪潮中,锻造出既通坦途又守初心的新时代品格。
淡如秋菊无妨瘦,清似莲花不染尘。纯同冰玉不改色,洁若山泉一生清。一条路的养护需要千百遍巡护修补,而一颗心的坚守却要用一生去践行。从传统养护工具到智能养护装备,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公路人“路畅心廉”的永恒追求。瞧!新时代的公路青年正以青春为墨、廉洁为纸,在交通强国的宏伟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清廉答卷!